少子化
六堆囍事系列(6)-拜新丁篇(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屏東縣30日電)在高雄工作的屏東縣佳冬鄉子弟羅志明,2月底回老家為第3個孫子拜新丁。擺上花果餅酒,燃1束祝禱的香,近2年的新丁粄雖擺不滿供桌,百年未變的儀式仍滿載對新生兒的祝福。
客家人從中原遷往閩粵,再渡海來台,歷史總是脫不了四處遷徙的無奈,連慶典「拜新丁」也帶有一抹悲愴的意味。
客家「拜新丁」已有200年左右歷史。由於清朝將軍施琅頒布禁令,禁止客家人來台,後因客家人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,才讓男丁來台當兵。
在缺乏女子的情況下,生育已不易,生男丁能壯大聲勢,免於早到的河洛人欺負,自然更加寶貝,因此藉「拜新丁」慶祝、祈福,也有遙祭感恩在中國大陸祖先的意義。
羅志明說,拜新丁是客家重要傳統,佳冬子弟即使到外地打拚,「不管在美國生還是日本生,也是要回來拜」。
每年正月11日,春節團聚的喜樂還意猶未盡,合辦拜新丁的佳冬村、六根村客家人就開始忙碌,準備拜新丁要用的場地「福廠」及祭品。
福廠以木頭製成,承載千萬祝福的杉木,也難敵時間與氣候的侵蝕,腐朽老化的,要另行補上,更嚴重的,就要整個丟棄,有的鄉鎮改以剛硬的鐵架取代,失卻古樸風味。
佳冬鄉的「福廠」建於清光緒4年,也有100多歲了,是台灣客家碩果僅存的文物,門上還有對聯:「昨夜弄燈兼弄月」、「今朝添歲又添丁」,充滿元宵前的應景氣氛及對新生命的期待。
福廠搭好,恭敬請入福德正神、三山國王、註生娘娘等神祇,鄉親陸續將新丁粄、鮮花、糕餅、酒水等祭品擺在福廠內的長桌上,祭品壓著寫上家長姓名、住處及新丁姓名的紅紙,等待正月12日清晨的三獻禮之後,就可把粄分送親友。
林祖吉在拜新丁儀式中任司儀,需掌控全局。他雖謙稱自己學歷不高,卻寫得一手端正毛筆字。翻開他的裝訂筆記本,數十年來詳細而工整地記錄每年拜新丁人數,彷彿台灣少子化 過程的一頁簡史。
民國40年代,佳冬、六根兩村,每年都有80到90名新丁,民國49年還創下最高紀錄105名。到了70年代,減少為60到70名,90年代則降到30餘名,2009年更創下新低,有1235戶的佳冬村及六根村,僅有27名新丁來拜。
今年的儀式也有27名新丁,但其中有2名3到5歲的幼兒,是家長當時忘了拜,今年補辦的。
六根村長張振香說,景氣不佳,年輕人不婚不生,新丁越來越少。屏東縣萬巒鄉萬巒社區伯公會1名委員更直指,除了少子化,也因為「年輕人越來越不(把拜新丁)當一回事」,只好以禮物、紅包「鼓勵」村民帶新生兒來參與傳統儀式。
隨著男女平等觀念普遍,部分地方,如萬巒社區,已開放為女嬰祈福,稱為「新枝」。
達人之所以為達人,在於專注所有微小細節。林祖吉在儀式中唱神名時,哪個音該拉長,該拉多長比較悅耳,如何屈膝跪拜動作比較流暢,都要計較。
也正因為有達人的守護及客家民族虔誠敬天的信仰,200年的儀式才能延續至今。然而,「拜新丁」是否如一切古老而美好的事物,正面臨危機?
林祖吉笑說,隔壁庄去年僅有1名新丁,「儀式也是照辦」,況且,儀式流程並不難學,就算最複雜的司儀,多幾年經驗也可上手。
至於少子化是否影響儀式存續,林祖吉也樂觀地說,「好在還有新全民媳婦增產報國」,他相信,傳統不會消失。
地球暖化 蜜蜂也會消失

一隻蜜蜂平均要繞地球十圈,才能採集到一公斤的蜜。五億隻蜜蜂一起工作,每天至少必須飛行一公里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後,才能產出四百五十噸(相當於四十六萬公斤)的蜜。
而他,是 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webarticle.php?id=33439 (亞洲蜂王程錡,是管理五億隻蜜蜂的人類蜂王)。
他的養蜂場有一個台灣大!
敢投資、算得準,是程錡養蜂事業勝出的關鍵,而一天跑300公里找花源,像工蜂一樣勤勞拚了35年,讓他打造出亞洲第一的養蜂場。
一百萬起家。
玩和老天對賭的生意 雀巢、義美、泰國皇室都成客戶
從一百萬元起家,做到目前一億元的生意,程錡旗下控管一萬二千個蜂箱(一個蜂箱內約有三到五萬隻蜜蜂),等於約有五億個「員工」,每天兢兢業業、不眠不休的為他工作。他也是亞洲最大養蜂場的主人,泰國皇室、泰國雀巢、台灣義美、郭元益都是他的客戶,其中九成的蜂蜜產值,輸出到日本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大陸等亞洲各國。
程錡供應的產量足足比第二名多出一○%以上,「可以說他是亞洲第一的蜂王,」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李景庭表示。程錡勝出的原因,在於「敢投資、算得準。」如何敢投資?在泰國清邁、清萊省及泰北邊境,程錡的養蜂場規模,有一個台灣大,誰也想不到,二十二年前,這個不會說泰語的「啞巴」蜂農,就這樣在泰北孤島上重新起家。
如何算得準?養蜂,其實是跟老天對賭的行業,果樹如果今年盛開,明年就會減產,加上全球暖化,氣候變異多端,程錡卻靠著「看天」的本領,加上「人性管理(指以人性化對待蜜蜂)」的養蜂術,管理亞洲最大的蜜蜂園。
程錡一家三代養蜂,原本是台灣蜂業鼎盛時期的蜂蜜大戶。民國六○年代,因為日本高價收購,一公斤蜂王乳可賣到一萬元,但是這個好價錢,卻引起「一窩蜂」的養蜂潮。原本台灣總量只有十萬箱,一下變成二十萬箱,成長一倍,不但蜜蜂嚴重缺糧,蜂產品產量更急速下降。
人窮就卡勇。
一度窮到向銀行舉債 只懂一個泰文字,就勇闖異域創業
蜂蜜價格大跌,程錡即使每天像工蜂一樣拚命的工作,卻只能勉力支撐家計。他一度放棄養蜂,轉而靠把鄉下的高麗菜載到北部販賣,年僅三歲的女兒也站在高麗菜堆上幫忙叫賣,窮到得向銀行舉債。
就在山窮水盡之際,程錡聽被聘雇到泰國的親戚說起,泰北有很多龍眼樹,花季又不下雨,這是理想的養蜂環境。程錡彷彿已經聞到泰北的濃郁花香,連考察都沒有,當下就決定赴泰國發展。
因為資本不足,程錡不但分擔工人的粗工,也強迫自己吃員工們的大鍋飯,「在台灣我是吃不得一點辣的,到那邊條件差、食物差,但是為了有體力,拉肚子也還是要吞下去。」
做事業要占得先機,關鍵在規模。在養蜂世界裡,蜂群的規模也就是財產的規模。程錡剛到泰國第一年,就讓他的蜂群增加了五倍。
泰國雖有好氣候和廉價勞力,但是養蜂技術和蜜蜂品種卻不好,蜜蜂十分兇悍,台灣的蜜蜂卻屬性溫馴。程錡說,兇悍的蜜蜂,不但增加員工採蜜的困難度,而且蜜的產量也不多。
為了改良泰國蜂的品種,他特地回台灣,將台灣種的蜂王裝在鋼杯中,就這樣上飛機回到泰北,再不斷改良品種,台泰混種後,蜂種效益,不但讓他的蜂蜜增產二 ○%,價值高的蜂王乳更增產四○%。
程錡也深諳蜜蜂的習性,通常蜜蜂最怕壓力,一箱蜂悶在籠子裡過久,就會鼓動躁進,溫度急速升高,常常會一下子全死光。
程錡管理蜜蜂,採取的是不同的「人性化」管理策略。
蜜蜂世界裡,有三種族群:唯一一隻的蜂王,一生接受工蜂供養蜂王乳,負責繁衍後代;二是數量最多,負責採蜜、生產蜂王乳的工蜂,白天出外採蜜,晚上打掃蜂巢,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工作;三是數量極少的雄蜂,只負責和蜂王交配,完全不事生產。
「人性化」管理。
仿佛散發著蜂王的費洛蒙 絕不壓榨「員工」,反能提高產量
三到五萬隻蜜蜂為什麼只聽一隻蜂王命令?答案是「費洛蒙(pheromone),」程錡說。
費洛蒙是生物間用來傳信的特殊氣味,蜂王能藉著散發獨特氣味的蜂王質費洛蒙,抑制工蜂的卵巢發育,並且穩定工蜂情緒,讓牠們規律的工作。
「蜜蜂是活的,當然也要人性化管理,」程錡說。這樣的態度,就是程錡做為蜂王所散發出的「費洛蒙」。
雖然講究效率生產,程錡的管理卻不殘酷。就算蜜蜂從不休息,程錡卻不會「壓榨」這群小員工,特別發展出一套「紓解蜜蜂工作壓力」的管理模式,當他判定蜜蜂生病,就會適時減少蜂箱中的槽片,讓採蜜回家的工蜂,減少清理槽房的工作量。甚至因為熟悉蜜蜂的生活史、品種、生長環境,預測出蜜蜂可能發生流行病的時間點,提前做預防。
我就是工蜂。
一座蜂園像台灣這麼大 逐花源而居、趁夜晚遷徙的游牧族
「蜜蜂是不睡覺的,」程錡說。
蜜蜂世界的定律就是勤勞。在泰國的產能擴增,養蜂規模越來越大,讓程錡快速變成亞洲蜂王,雖然在流著蜜的地方,但是他每天卻像工蜂一樣勤勞工作。
程錡在清邁、清萊、泰北黃金三角建立的蜂園,有一個台灣這麼大。蜜蜂以花粉、花蜜為食,憑著敏銳嗅覺,可以探尋方圓三公里內、相當九百個足球場範圍的花源,蜂農帶著蜜蜂逐花源而居,尋找食物。程錡一生的事業,就在追逐每一年、每一地的花開花謝中建立。
「養蜂,就是游牧民族,」他感嘆到。早年,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都有他奔波的足跡,台南鄉間、新竹山區、花東的樹林都成了程錡的採蜜點,光從公路經過,距離就超過六百公里,比起在方圓三公里內採蜜的工蜂,他的工作範圍是工蜂的兩百倍以上。
那時的程錡,曾經創下一年搬十一次家的紀錄,逐蜂而居,不能帶太多家當,晚上就把蜂箱排一排,睡在蜂箱上。
養蜂第一個要素就是找到好的花源,「這是要比快,看誰先去找到,」張世揚說。找到優質的花源,工蜂可以憑著腹囊在花朵上留下的香味再度找到花朵,並且透過蜂舞通知同伴。
為了比蜜蜂更會找花源,程錡更是天南地北的跑。養蜂人家,最累的就是搬家,為了要等蜜蜂傍晚回巢,他必須在晚上搬家。「我們上卡車,兩個人要搬三百箱,一箱重三十公斤,兩手提兩箱,就是六十公斤,」光搬完就已十一、二點,然後再摸黑開車。
為了趕路,「有時真的是拿一支火柴把自己眼皮撐起來,」程錡說,「好幾次邊開還邊睡,現在想起來,真的是在玩命。」就算摸黑找到目的地,凌晨兩、三點,還要卸蜂箱,忙完已經早上七、八點了。但還不能闔眼,因為要採收一百箱的蜂王漿,要是不採收,就會被蜜蜂吃掉,一闔眼就是一天的財務損失。
採集蜂王乳是驚人的細工,必須在直徑一公分的橢圓形蜂台中,一格格先夾出顏色和蜂王乳相同的蜂俑,卻不能讓僅○‧七公分長的蜂俑受傷,再用木杓挖取四毫克的蜂王乳。
還要看天吃飯,除了擔心花期遇上雨季,更有花期提前或延遲的風險,若是預估錯誤而提前增、減產,都會讓蜂農損失慘重。「我是總指揮啊,」程錡說。所以要預測花季好不好,必須提前決定要養多少,如果連續兩年沒開花,一虧就虧幾百萬元。
民國九十五年,茂盛的版圖更進一步。程錡跳脫出養蜂、賣蜜的傳統蜂農思維,成立自有品牌「蜜蜂故事館」。輔導茂盛的行銷顧問黃信彰形容:「養行銷、行政人員,對他來說,就像養雄蜂一樣,對生產、賣蜜沒有幫助,」但程錡知道雄蜂在蜂農眼中也許沒用,卻是蜂族繁衍時不可缺少的角色,正如同品牌,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。
分享












